父亲陈建国现在成了青河县的“名人”,走到哪里都有人尊称一声“陈工”或“陈老”。但他依然保持着朴实,大部分时间在“青河材料”厂的新技术培训中心,手把手地带年轻工人,传授那些源自“土法”却无比珍贵的经验。饭桌上,他津津乐道的是厂里新来的大学生技工,如何用数控机床完美复刻了他当年手工打造的某个关键模具零件。“时代在进步啊!”陈建国感慨,语气中带着欣慰和一丝“被超越”的落寞。
母亲李秀兰则是家里最坚实的后盾。她变着花样做陈默爱吃的菜,看着他熬夜后眼下的乌青,心疼地唠叨:“默啊,别光顾着那些铁疙瘩,多注意身体!你看小雪都知道按时休息做复健了!”
温馨的家常里短,洗去了陈默身上的硝烟味。
“脑波”重启:挑战巅峰的号角
除夕夜,窗外鞭炮声声。陈默在自己的小书房里,再次拿出了那个尘封的“脑波头套”。粗糙的布带,简陋的电极,承载着初中时“意念控制赛车”的天真梦想。
他连接上电脑,启动当年编写的简陋采集程序。将电极(重新涂抹导电膏)贴在自己的额头(采集额叶eeg,相对容易)。屏幕上,原始的脑电波形如同躁动的河流,夹杂着巨大的眼电(眨眼)、肌电(面部微动)伪迹和50hz工频干扰。
“结尾:
哈工大的实验室里,多了一套借来的、笨重的64导联科研级脑电设备。陈默自己作为第一个“小白鼠”,头上戴满电极,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,尝试通过想象“左手握拳”来控制屏幕上的一个虚拟方块移动。原始信号依旧嘈杂,虚拟方块的反应时灵时不灵。
李思远则在隔壁机房,指挥着“蜂群意志”超算集群,开始构建第一个用于脑电特征提取和分类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。屏幕上,复杂的网络结构图缓缓旋转,等待着海量数据的“喂养”。
陈默的手机响起,是母亲李秀兰:“默啊,元宵节回家吃汤圆不?你爸厂里发了好些‘青河’牌碳纤维做的…保温杯?说是边角料利用,轻得很!给你和小雪都留了一个!”
陈默摸了摸头上冰凉的电极,看着屏幕上跳动的、代表自己思维的微弱电波,笑着回答:“妈,回!一定回!顺便…给您和爸也带个‘新玩具’试试?”
从戈壁风沙中的“铁腕”护臂,到实验室里捕捉思维火花的电极;从战士沉重的背囊带,到母亲手中轻盈的碳纤维保温杯…
陈默的“军工大摸底”之路,一头连着共和国最前沿的钢铁防线,一头系着千家万户最平凡的温暖。而那条通往人机交互巅峰的征途,就在这温暖与刚毅的交织中,悄然启程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相邻推荐:爱意如风散难追 爱意离港露舒颜 和渣男分手后,许小姐成为亿万大佬 明月犹在独不照 情爱消弭泪断肠 再见欧阳先生 情深似海不复见 隐婚七年,老公给私生子办满月宴 控梦者记忆迷宫 爱死情消,永不相见 御武武圣 认亲失败去修仙 七零军婚,兵王的心尖宠摊牌了 九十九次雪落 岁月杳杳人不归 姐姐哭起来,更漂亮了呢 爱葬初冬,雪落无痕 十年不敌新人笑 离婚后,首富大佬缠上我 梨花吹落又一春